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的所谓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数和字数,一是韵律。
前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展的规律大体上是由少到多,单拿字数来讲,总的趋向是由四言发展到五言,由五言发展到七言。
其他字数不同的诗,也是有的,但只是偶一见之而已。
为什么没有向九言发展?原因说简就简,说繁就繁,这里暂且不谈。
我个人觉得,形式中韵律更为重要,其目的在给人们的听觉以美感享受。
原始民族的歌唱,以及给摇篮中婴儿唱的催眠曲,可以为证。
这种听觉享受是人类(还有动物?)的良能。
世界所有的民族没有没有音乐的。
诗当然不是音乐,但是部分可以具有音乐的功能,这就是诗歌的韵律是熔意义和乐声于一炉的。
现在,我们的白话诗,缺乏的正是这种诉之于目的比较整齐的字数和诉之于耳的音乐性。
作者虽然苦心孤诣制作一些迷离模糊的意象,可是至少对我来说是&ldo;只堪自怡悦&rdo;的,不能使我感动,更谈不到什么美感享受。
我不是什么诗人,但喜欢读诗,中外诗都读过不少,至今虽已至垂暮之年,积习依然难除,快乐仍旧未减。
因此才敢斗胆提出我对新诗的看法。
简短截说,我认为,白话诗这样下去,前途是渺茫的。
现在有人提倡新体旧诗,我看诗人们不妨试上一试。
诗韵是很重要的问题。
近读澳门林佐榆教授的《无悔集》,在&ldo;自序&rdo;中,林教授引程祥徽教授的一首七律:
诗家最忌十三元
戒律无端锁艺魂
未死挺斋录鬼语
狂生季立论人言
地分南北调常异
时隔古今音不浑
濠畔群贤修禊后
中原音韵出笼樊
总的意思是说,十三元这一类中包含着许多古代能叶韵而后来不能叶的字。
诗中的&ldo;季立&rdo;是明代的陈第,他论音韵时说过:&ldo;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rdo;这是非常正确的意见。
这种例子,还不限于十三元,&ldo;台&rdo;和&ldo;回&rdo;,古代叶韵,现在就不叶。
叶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铿锵悦耳,韵不叶,则达不到这个目的。
所以,我们今天写新体旧诗,千万不要再胶柱鼓瑟,死死抱住旧韵不放,一定要用今天的新韵,也就是通行全国甚至世界的普通话的韵。
字数和行数,则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均可,甚至还可以自创新形式,目的只在诉诸耳目,使读者能得美感享受。
《忆往述怀》第二篇:学林漫步《忆往述怀》语言与文字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道多端。
人类先有了语言,后又有了文字,而禽兽则没有,这是重要区别之一。
现在国外有个别的语言学家在研究禽兽的语言,响应者不多。
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先不讨论。
我们每个人,除了哑巴以外,总要经常说话。
校花误拉我加入了一个聊天群,发现里面全都是美女,而且天天都晒福利小照片和劲爆小视频,直到她们为了对付现实中的我,开始实行所谓的母猪计划,我潜在群中,倍感压力...
第一次下山的小道士柳阳,武功高超医术绝世,面对美女小徒孙的诱惑,该何去何从?...
那一夜,我推开了爷爷的棺材,原本以为早已化为枯骨的爷爷却是惊坐而起。ldquo阿辰,你不该这么早叫醒我helliphelliprdquo这一声阿辰,让我心肝乱颤。爷爷不是早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吗?于是我与那邪祟斗智斗勇,开启了惊魂之路。...
...
林森是一个爱好特殊的小处男,有一天,他将千年女僵尸当成了娃娃捡回了家里。接着,便过起了鸡飞狗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