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现在简略地介绍一下苏尔梦博士的学历和学术成果。
她生于1938年。
1962年,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毕业。
1963年,获法学学士。
1964年,获文学学士。
1964年至196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历史。
1966年至1969年,在印度尼西亚进行实地调查。
1969年,高级行政学院毕业。
1970年,获文学博士。
1972年至1973年,在日本收集中文资料。
她目前的职务是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苏尔梦博士的著作涉及的方面是很广的。
我无法详细介绍,只能举出几部和几篇,以见一斑:《适应汉文化的一个例子:十八世纪的贵州省》,长达四百六十一页。
《雅加达的中国人,寺庙和公共生活》,长达三百五十八页。
《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用马来文写的文学作品》,长达五百八十页。
此外她还写了很多论文,有的讲望加锡的中国社会,有的讲爪哇的中国宗教,有的讲中国人对东南亚发展的贡献,有的讲泗水的中国社会史,有的讲爪哇的中国碑文,等等,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材料翔实可靠。
现在的这一部《文学的移居: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是苏尔梦博士编著的,共收中、苏、德、日、柬、泰、澳七个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十七篇。
苏尔梦博士为这部书写了引论。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国家学者的成绩,也表现了苏尔梦博士的热心与能力。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其有关系科的许多同志们集体由英文译为汉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用汉文和英文合璧的方式负责出版。
这一部书的出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人民读了,能够了解我们所熟悉的许多文学作品在亚洲各国传布的情况,一定会感到异常地亲切。
亚洲各国人民读了,能够了解到他们从中国文学中接受了一些什么东西,从而增强对中国的了解,巩固早已存在于我们之间的传统友谊。
所有这一切,都能把中国人民的心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心拉得更加靠拢,拉得更近。
这肯定会对保卫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团结起作用。
苏尔梦博士以一个置身于亚洲范围以外的第三者的身份‐‐请恕我用这样一个貌似见外的词儿‐‐替我们亚洲做了一件大好的事情,实际上也是替世界做了一件大好的事情,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衷心地感谢她吗?
《忆往述怀》第二篇:学林漫步《忆往述怀》谈西学东传
多少年来,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或者主张,我认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科技文化增长,加强人民与人民间,政府与政府间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决不是我个人的凭空臆想,而是有历史事实为根据的,我的主张是能站得住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的发明创造,传出了中国,传遍了世界。
其中四大发明更是辉煌无限,尽人皆知。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将会推迟的。
至于那一些比较小的发明创造,更是难以计数。
英国学者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史的名著,是许多人都熟悉的。
我在这里不再重述。
我只举一本大家也许还不太知道的书,说明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伊朗裔的法国学者阿里&iddot;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其中讲了许多中国的发明创造,虽不像四大发明那样辉煌,但意义并未减少。
这一些看起来极其微末琐细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方便,同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且莫等闲视之。
上面说的是中华民族送出去的东西。
在过去两千多年中,我们也同样拿来了很多很多的有用的东西。
校花误拉我加入了一个聊天群,发现里面全都是美女,而且天天都晒福利小照片和劲爆小视频,直到她们为了对付现实中的我,开始实行所谓的母猪计划,我潜在群中,倍感压力...
第一次下山的小道士柳阳,武功高超医术绝世,面对美女小徒孙的诱惑,该何去何从?...
那一夜,我推开了爷爷的棺材,原本以为早已化为枯骨的爷爷却是惊坐而起。ldquo阿辰,你不该这么早叫醒我helliphelliprdquo这一声阿辰,让我心肝乱颤。爷爷不是早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吗?于是我与那邪祟斗智斗勇,开启了惊魂之路。...
...
林森是一个爱好特殊的小处男,有一天,他将千年女僵尸当成了娃娃捡回了家里。接着,便过起了鸡飞狗跳的生活...
...